一貧如洗的人也可以改變世界:
微型信貸和鄉村銀行(Grameen Bank)
康穆吉(Md. Mujibul Alam Khan)
過去大家都以為窮人只會帶來麻煩,除了施捨之外,我們也沒辦法為他們做些什麼,但事實並非如此。
今天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我祖國孟加拉的故事。孟加拉是窮國中的窮國,但我們卻因而發展出打擊貧窮最有效的工具。
1972—緣起
孟加拉在1971年12月16日獨立。海外的孟加拉公民為了重建飽受戰火摧殘的家園,紛紛回到母國,當時在美國教授經濟學的僑民尤尼斯(Muhammad Yunus),也辭職返鄉。
尤尼斯發現,坐在辦公室裡對重建家園一點幫助都沒有,便到Chittagong大學裡擔任系主任。他每天從家裡到學校途中,都會經過許多小村莊,震驚於所見的貧困景象,他過去所學的現代經濟學理論都不曉得飛到哪裡去了。
他心想,我們一定要克服貧窮這個敵人,因此他開始思考造成貧窮的根源。微型信貸的種子自此悄悄地在這個年輕的經濟學家心中發芽了。
1972-1974
由於尤尼斯每天都會看到Jobra村莊裡貧瘠的樣貌、悲苦的面容,他深深覺得一定要走出校園、面對社會現實。加上1974年孟加拉發生相當嚴重的飢荒,每天因為飢餓而死亡的人數不斷攀升,尤尼斯非常震撼,發誓要對抗貧窮,於是Jobra實驗計畫便展開了。
尤尼斯和同事某天遇到一位做竹製品的女士蘇菲亞(Sufia Begum),發現下列情形:
1. 蘇菲亞窮到沒有任何資金或資產。
2. 蘇菲亞必須借錢才能有工具製作竹製品,但合約上規定蘇菲亞必須用固定的價錢把她的產品賣給債主。
3. 蘇菲亞向債主借5元孟加拉幣,大概是美元22分,而債主付給她5.5元孟加拉幣買下她做的竹製品。
4. 因此蘇菲亞只能賺0.5元孟加拉幣,大概只有美元2分(約台幣7毛)。
5. 只要蘇菲亞自己有5元孟加拉幣,她大可以較好的價格賣出自己的產品。
這個事實讓尤尼斯非常難過,感嘆貧窮造成了違反人權的社會現象,而且他深信孟加拉還有許多像Jobra這樣的地方。
隔天他請學生Maimuna幫忙列出一張在Jobra村莊中,像蘇菲亞一樣的人的清單。一週後,這份清單顯示這村莊裡,共有42個這樣的人,一共借了856元孟加拉幣,大約是27美元而已!
於是尤尼斯把856美元分給這42個人,交代他們先還給債主,再盡量把產品賣得好價錢,游刃有餘的時候再把錢還給他。沒想到,每個人都還錢了。
這件事證明:窮人絕對是有信用的!這便是微型信貸實驗性的開端。
尤尼斯接著著手「Chittagong大學鄉村發展計畫」(CURDP),1975年冬天先推動「三營農地計畫」(Three-Share Farm)。三營農地計畫是這麼做的:地主在乾燥的季節提供農地、佃農提供勞力、尤尼斯提供耕種所需的所有費用(包括種子、農具、肥料等等),收成由這三方共同分享。
一開始很多人批評尤尼斯,懷疑他有私心。隨著他和學生與佃農一起在農地上日夜辛勤地工作,把貧瘠的土地變成綠油油的稻田,大家開始慢慢改變起初的看法了。
尤尼斯因為這個計畫,在1978年贏得總統獎。
在三營農地計畫期間,尤尼斯看到有一組三十名婦女,靠赤腳打穀,從早努力工作到晚,一天工作十小時,只能順利分離大約價值40美分的穀子而已!
尤尼斯認為,如果這些婦女有一點點錢可以買打穀的工具,至少可以賺四倍的錢。
尤尼斯問其中一位婦女:「妳對三營農地計畫滿意嗎?」她回說,「才不,只要打穀的工作一結束,在下次收穫之前,我們又都失業了。」
尤尼斯瞭解到這些離婚、喪偶或被遺棄的貧窮婦女,除了身體勞累之外,更是痛苦、忿忿不平,以及絕望。這在在加深他對抗貧窮的決心,而且要針對窮人中的窮人——婦女——來脫貧。
早期的實驗證明個人的小額信貸很有用,但是隨著貸款人人數的增加,資金會越來越大,便需要專責機構來處理相關事宜,於是尤尼斯開始跟銀行接洽。
然而,大多數的銀行家都認為尤尼斯瘋了,好不容易才說服一個銀行經理願意貸款給尤尼斯個人一萬元孟加拉幣(約300美元),而非給窮人。當時是1976年,尤尼斯便以這筆錢,開始正式經營微型信貸。
由於傳統銀行對於貸款給窮人非常保守,手續耗時費力,尤尼斯認為必須要有個獨立機構專門處理微型信貸業務,在他大力奔走之後,孟加拉央行終於在1978年同意成立「農民銀行」(Grameen Bank)。
1983年,農民銀行正式成立。直到1998年,農民銀行總共借出23億美元給2千3百萬戶家庭,還款率高達98%。在歐、亞、菲、美各洲,總共有超過60個國家複製農民銀行的模式。
一般銀行的還款率幾乎都低於八成,由此可見,誰才是有信用的人。
1997年的微型信貸高峰會立下一個目標:在2005年以前要幫助一億個家庭。
許多銀行家問,為何農民銀行的貸款者中,有93%都是女性?尤尼斯反而先質疑:為什麼其他銀行幾乎都貸款給男性?
自古以來,女性獲得資源的時候,她的家庭總是直接受益,比方說小孩的營養、教育、健康醫療服務,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因此,雖說農民銀行並沒有鼓吹家庭計畫,但許多女性獲貸者發現,家庭人數少一點,生活品質會比較好,結果農民銀行獲貸家庭實施家庭計畫的比例,竟然比孟加拉全國的比率高出兩倍,農民銀行的案例於是在全球各地的人口會議上不斷被提及。
此外,女性也較男性更懂得自助。因為在不良的環境下,女性通常受害最深,當一個家庭必須有人挨餓,第一個犧牲的總是媽媽,所以女性願意不辭一切勞苦,想盡辦法擺脫貧窮的困境。在我們的社會中,貧窮的婦女是完全沒有保障的,隨時可能被丈夫趕出門外,即使是娘家也一樣,因為大家都希望能少一張嘴吃飯。萬一離婚的話,還會被認為是一種恥辱,也不會被娘家所接受,所以貧窮的婦女會想盡辦法建立安全感。
孟加拉農民銀行微型信貸的成功案例,全球各地已經紛起仿效(參閱原文第五頁)。我要強調,微型信貸的精髓,在於給處於絕望狀態的人一個機會,跟台灣現金卡的情形完全不同。農民銀行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的所有權在於所有的借款人,而不是尤尼斯、政府或其他投資者。農民銀行的股東就是它的客戶,大多數是婦女。這是微型信貸在美國、歐洲等地都有其利基的原因,我相信,台灣社會最底層的人,也能因此受益。
|